7

*****★10/18更新:背對背讀書會105-1★*****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孟子另一章精解妙文

「夜寒薄醉搖柔翰,語不驚人也便休」格主針對孟子思想出了兩篇好文章,在開始上中華文化教材孟子篇之前,提供同學自學參考!


一、王何必曰利?道德的獲利

        司馬遷說他讀孟子,讀到那句「王何必曰利?」忍不住把書放下嘆了一口氣,我想任何有一定程度社會歷練卻又不是領導職的人看到這句,大蓋都會嘆口氣,我們的社會,不就是被「好利」的「諸王」們給搞亂的嗎?黑心食品、偷工減料、偷排廢棄物、把工廠經營成血汗工廠、把勞工變成戰鬥陀螺、偷埋管線運送危險物料卻不肯花錢保養,等到爆炸以後推得一乾二淨……以上所有災難,不都是「王曰利」的後果嗎?
(「就長期來看,實踐道德,必有獲利;且道德實踐本身,便是獲利!」此乃孟子「王何必曰利」之本義!)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乍看之下,好像孟子是要道德而不要獲利,實則此說未免斷章取義,因為孟子整篇文章後半部聊的其實都是獲利;所謂「王何必曰利」應該分成兩個層次講:
就世俗義論:道德可以保證更長期的獲利。
就第一義論:實踐道德本身,就是獲利(這點在本文就不處理了)。
        首先就世俗義來說,實踐道德有沒有獲利?當然是有的,所謂「商譽」就是商業道德道德,消費者買東西為何會挑品牌問口碑?因為品牌口碑就是商譽,商譽就是道德;口碑好商譽佳的東西,消費者自然願意「以後再跟他們買」。反過來說,信用破產、廣告不實,偷斤減兩的東西,若非消費者本身是笨蛋或者不買真的會死掉, 除了不知情,誰又買他家的東西呢?所以商譽誠信這基本道德,維護住當然可以保證你的長期獲利。為什麼大家普遍認為日本車比國產車好?為什麼如果你更有錢可能會再用德國車換調日本車?答案區區兩個字就是「商譽」,大家相信德國人的職業道德,大家相信日本人的企業道德,但大家都不怎麼相信中國人韓國人甚至台灣人的企業職業道德,所以只要你有錢,你一定會買「雖然貴但信譽好」的東西;至於「信譽爛口碑差」的東西呢?爛掉出包大家也會說「不意外」;以後你有錢,還會想買爛貨嗎?所以實踐道德不是可以確保長期獲利嗎?


閱讀全文請按連結:繼續閱讀

二、人生三層次的需求:所欲、所樂、與所性

       馬斯洛畫了個人盡皆知的三角形,孟子其實也有類似的模型,孟子認為人生有三層次的需求:所欲(我所想要的)、所樂(讓我快樂的)、與所性(實現我真實的本性)。 
(孟子說,人生有三個層次的追求:我想要的、能讓我快樂的、還有真正的自己。那麼,真正的自己,是誰?)
      所欲」簡單來說就是「我想要的」,「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一個人當然會想擁有大筆土地,當然會想擁有大批臣民,但這不保證快樂!為什麼呢?因為「所欲」所能滿足的,只是生理的需求,但生理需求一旦滿足,快樂也就到此為止了。沒有人吃飽了會想再吃,沒有人喝飽了能繼續灌。所以我的「生理」也許很「想要」,可是一旦我的生理滿足了,想要的渴求與不滿,也就跟著消失了。因此滿足我的「想要」的未必足以讓我快樂,因為充其量,那只是解決了我的眼前的危機,暫時解決了我眼前的難題,它無法帶給我長期的歡愉,所以「我所欲」未必是「我所樂」。

        那麼人的「所樂」是什麼呢?孟子曰: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幸不存焉!」簡單說「實踐理想就能讓人快樂(但那不代表你的本性可以獲得完成)」,所謂「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 民」,如同政治家、企業家,站在人生的頂點,環顧四周征戰而來的土地,望著底下滿滿的子民,享受「大丈夫當如是」的快慰,這不就是人生的「所樂」嗎?所以 人生之所以「樂」,在理想的完成,目標的實現。但就算理想完成目標實現,那也還不是人生最高的目標。因為所謂理想的實現,畢竟有取決於他人的成分;王永慶在他的時代能成功,不代表現在可以複製他的模式;郭台銘在他的年代能發跡,也不代表現在可以在重複他走過的路。「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這種樂,其實取決於他人者多,取決於自己者……沒你想像的這麼多。所以如果實現理想可以讓你快樂,那麼你能不能快樂,其實不是由你個人決定。

       可是如果你的人生理想終究不能實踐,難道你一輩子就沒有快樂了嗎?或者除了實現理想,還有一部份的「你」,是根本不需由他人肯定而成全的呢?

       孟子說,人真正的本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意思是每個人身上其實都有一種本性,那種本性,就算你大紅大紫,也不能多增加一分;就算你衰到爆,但你依然是你。所以,那種「本性」是什麼?

       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固也!你身上有什麼財富,是無論外在條件如何改變,「他」都不會變的呢?

        提示:馬斯洛的三角形,最高那階是什麼?

閱讀全文請按連結:繼續閱讀



1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