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課程都帶來一些反思與感想,下文融合了上課內容與心得。
課程開始
第一節課「徘徊在山海之間,台灣海洋藝術的思考」,講師蕭瓊瑞教授,現任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這是一場令人震撼的演講,蕭教授聲如洪鐘,肢體動作大,彷彿形成一個凝聚的氣場,控制了整個演講廳。可惜因為主辦單位特別要求需尊重智慧財產權,不能提供演講影音,同學們將來如果有機會知道蕭教授在哪裡演講,一定要去聽聽看,無論演講內容或「全身」投入的演講技巧,真的把「讚」按到手酸都不為過!
完整講義可參考講義內容
演說過程結合投影片與音樂,以風為主軸,澎湖的東北季風最聞名,冬天的澎湖風勢強,空氣中充滿鹹味的「鹽水風」,遊客止步,但風代表的不是「萬徑人蹤滅」的死寂,而是生命力的來源,海洋來的風形成了海洋文化,而這股神奇的風在希臘文化的創世紀神話與奧運美學中都可以看得到。
![]() |
波蒂且利--維納斯的誕生(維納斯由海中泡沫誕生,畫面左方的風神吹出生命之風) |
![]() |
米開朗基羅--創造亞當(上帝坐在鼓滿了風的斗蓬中,背後為風童) |
中國文化的夏、周被稱為「西夏民族」,是典型的高地文化,大陸型文明,崇拜會蛻皮重生的蛇(龍),商文化則是「東夷民族」,看到落日第二天會重新昇起,因此為崇拜鳳凰(金烏)的海洋文明,由於地域關係,龍文化強調強調集體主義,主張控制經濟,代表的國家是強大的秦朝,因此被稱為「秦學」;而鳳凰文化強調獨立自由的生活形態,個人主義色彩高張,充滿創新與冒險的想像力,這就是走南闖北的「商人」,代表的國家是最早出現陰陽五行的齊國,稱之為「齊學」。
對海洋的渴望在傳統中國文化中無疑是被壓抑的,鄭和下西洋後,再也沒有「乘風破浪」的盛舉,中國大陸的「河殤」曾引起熱烈的討論,秦始皇東巡時,來到齊地,憑海遠望看見海上仙山蓬萊、瀛州,雖然連徐福都找不到這遠在東方的仙島,但台灣似可當之無愧。早期台灣志中的台灣八景,都與海有關,台灣是一個海島,但由於兩岸關係的複雜,長期以來海岸線並未開放,我們開始像西拉雅族一樣,住在海邊卻只能遙望海洋,(還記得在「東番記」這一課中,我們看過的「孝海(嚎海)」祭祀嗎?可惜以後的學弟妹們上不到這一課了)。這種冒險犯難的海洋渴望,是否已從血液、基因中消失?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在接受「智富月刊」訪問時提到:「我們這些3、4、5 年級生的創業者,過去拿著一只皮包,就出國去闖。可是,你看現在的年輕人在幹什麼?他們從小出去國外遊學,可是長大後很多人只想開民宿,或是開間有特色的咖啡廳,有雄才大略的人太少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現在的人過得太安逸,整個社會都沒有不安全感,集體缺乏危機意識。」
我在看到網路上很多人批評這些「富豪」,忍不住想到當別人成為富豪,提出他們的建議,如果我們卻聽也聽不進去,我們不再閱讀「名人傳記」,不再追尋成功的「偶像」,只想用「酸」的方式貶低別人,如何能夠超越巔峰?創造自己獨一無二、有價值的品牌?
上完課後,忍不住想到文化是什麼?文學是什麼?上國文到底有什麼用?其實文學與藝術是衣食之外,無實用關係的極致表現,在本能的喜怒哀樂之後,文學是釐清自己、成長自己、成就自己的一種救贖,所以我喜歡同學寫部落格,而不是只寫FB,不管寫得好不好,部落格的長文需要組織,需要思考,FB的發言只是短短的情緒抒發,兩者的「境界」是不同的。
![]() |
金龜頭砲台 |
![]() |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 |
![]() |
西嶼石滬巡禮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